中國教育報-中國教育新聞網訊(記者 程墨 通訊員 孫怡榮 馬欣欣)“報告老師,火星救援車智駕測試一切正常,等候登陸指令。”近日,武漢經開區神龍小學湖畔校區(以下簡稱“湖畔小學”)內,學生們戴著VR設備“登陸”火星,通過AI智能體分析地貌數據,在“組裝車間”進行拼裝與編程,于沙盤上調試救援車自主避障與精準定位……
這場充滿科技感的“拯救行動”,是該校人工智能課程體系中的項目式課程之一,不久前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驚艷了中外來賓。
“AI火星車救援挑戰項目”將傳統課堂拆解成了數個遞進式的站點,要求各學科緊密合作。其中,信息科技老師余曦所在的學科團隊主要負責火星車的搭建和“大腦”開發。學生們借助科大訊飛人工智能創新教育的教具和編程工具,在與AI的交互對話中,深入理解了巡線、避障等自動駕駛基礎原理,通過分組學習各類傳感器功能與編程方法,協作優化火星車模型和救援線路……抽象的理論知識,在一次次動手實踐中變得鮮活而具體。
“最讓人驚喜的是孩子們的求知欲。”余曦介紹,“有個小組為了優化圖像識別的準確性,課后主動研究起卷積神經網絡,甚至跑來辦公室找我討論代碼結構——完全超出了課程設計的預期。”
此外,在學科協作過程中,知識壁壘也被徹底打破。科學課上分析的火星大氣數據,變成了編程課上的避障參數;數學課的坐標系知識,轉化成了導航系統的路徑算法。“原來課本上的公式真的能解決問題!”一個孩子在成功規劃出最優救援路線后興奮地說。
“學習人工智能,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成為程序員。”神龍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韓瑾表示,“而是幫助他們在實踐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創造力、自主性和成就感。”
為了讓更多不同層次的學生被看見、被發展,湖畔小學逐步構建出系統性的“知·行·創”人工智能課程體系:“知課程”立足全體普及,打牢AI通識基礎;“行課程”滿足個性探索,通過豐富的社團活動深化興趣;“創課程”則聚焦深度探究,為拔尖學生提供挑戰平臺,成功實現了普惠覆蓋與精準培養的并行發展。
據悉,近五年,該教育集團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教育部白名單賽事,在全國師生數字素養提升實踐活動、NOC(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)、藍橋杯、編程、機器人、創客等各類競賽中累計獲獎突破500人次。
工信部備案號:京ICP備05071141號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
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m.junhanjc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